(柳州市第24中学黄莉、邹天远)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知识梳理】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
2.地点: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3.内容: 协约国 集团讨论对战败国主要是德国的和约问题。
4.操纵国:英、法、美
5.结果: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决定建立国际联盟,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凡尔赛体系 。
二、华盛顿会议
1.背景: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日益尖锐,英、美、日三国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2.时间:1921—1922年
3.参会国: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等九国,主导会议的国家是 美国 。
4.结果:签署 《九国公约》 ,使美国长期追求的 门户开放 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5.影响: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两个会议的基础上,形成了战后国际新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拓展延伸】
1.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1)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侵占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等合理要求,但被列强拒绝。《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华盛顿会议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的统治范围
巴黎和会召开后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会议召开后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实战演练】
1.(2019•德阳)1919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经过长达5个月的争吵,终于签订了《凡尔赛
条约》。这一和约( D )
A.实现了美国称霸的企图 B.削弱了日本在远东的优势
C.打破了英国的海上霸权 D.激起了德国人的极大愤怒
2.(2019•鄂州)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各项可
以放进专题资源包的是 ( C )
①论文:《美国为什么没有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②视频:《联合国的成立》
③图片:《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参加雅尔塔会议》 ④文件:《九国公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3.(2019•辽阳)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之处有( C )
①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②彻底消除了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
③都对德国进行了制裁 ④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2019•孝感)在巴黎和会上,为了拉拢日本,英、法、美无视中国的反对和抗议,决定
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但是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
要求。英美态度发生转变是因为( C )
A.尊重和维护中国主权 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遏制日本独霸中国 D.二战即将爆发
5.近年来,中美摩擦一直不断,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到处拉拢盟友。上世纪20年代,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倡议召开了( B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6.(2019·四川德阳)1919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经过长达5个月的争吵,终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这一和约( C )
A.实现了美国称霸的企图 B.削弱了日本在远东的优势
C.激起了德国人的极大愤怒 D.打破了英国的海上霸权
7.(2018·广西北部湾六市)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操纵此次会议的国家是( B )
A.英国、法国、日本 B.英国、法国、美国
C.英国、美国、日本 D.日本、法国、美国
8.(2018·广西钦州)这次会议结束后签订的公约,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这次会议是( B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9.2019年是巴黎和会召开100周年,让我们回到那段波谲云诡年代,以史为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百灵鸟”﹣﹣威尔逊极力想使美国登上第一大国的宝座,称霸世界。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毕竟根基不深,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美妙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指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讲究实际的强硬主张和“狐狸”(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斤斤计较的商人政策,“百灵鸟”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又聋又哑的堂吉诃德”。
材料二: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以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材料三:在和会上,“沉默的小伙伴”﹣﹣日本内阁大臣牧野对涉及远东的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则漠不关心,为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
材料四:顾维钧作为中国全权代表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会上,针对日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但最后,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百灵鸟”外交的尴尬仅仅是因为“老虎”的强硬和“狐狸”的狡猾吗?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巴黎和会上,外交最失败的战胜国是哪个国家?
(1)不是,外交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当时美国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还不足以压制英、法(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根基不深,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美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处理德国的原则是什么?据材料二,法国为什么要这样做?
(2)严厉制裁德国;法国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企图称霸欧洲。
(3)据材料三回答,牧野做“沉默的小伙伴”的目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日本主要争取的地区在哪里?
(3)目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日本在当时争取的地区在远东和中国。
(4)顾维钧据理力争,最终未能挽救山东,给我们什么启示?指出巴黎和会的实质。
(4)外交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弱国无外交”;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苏维埃政府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时间:1921年春开始实施
3.内容:(1)农业:以征收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
(2)工商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评价: 新经济政策 是从苏俄的国情出发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2.开始: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实行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
4.结果: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5.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一方面使苏联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了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时间:20世纪30年代
3.措施:苏联开展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4.评价: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2.含义:“苏联模式”指的是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
3.主要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评价:(1)积极: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拓展延伸】
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相似点 | 苏俄新经济政策 |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 |
背景 | 面临经济困难, 社会动荡。 | 三年内战后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政治、经济危机。 | “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混乱。 |
内容 | 农村经济改革;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市场经济。 |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放开商品市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对外开放。 |
作用 |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得到稳定。 | 生产恢复,人民生活改善,政权得到巩固。 | 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综合国力提高。 |
【实战演练】
1.(2018·湖南岳阳)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他获此经营权源于苏俄的( B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农业集体化
2.(2018·山东德州)观察右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的主要原因是( D )
A.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1%,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这种状况与下列哪一政策或模式有关?( D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苏联模式
4.(2019·广西河池)假如你在1936年踏上苏联的国土,你能看到的是( B )
A.列宁在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书店里新出版的新宪法
C.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D.苏联军民开始抗击德国法西斯
5.1921年3月,为缓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新经济政策,规定( C )
A.实行全民配给制 B.禁止私人经营企业 C.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D.取消自由贸易
6.1921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D )
A.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 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C.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7.苏联的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是( A )
A.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苏德战争的胜利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8.(2018·广西玉林)1928~1937年, 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兴建了6000多个大企业,其主要目的是( D )
A.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B.建立“斯大林模式”
C.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9.(2018·江苏宿迁)新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探索,有成就也有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斯大林时期)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速度实现工业化、农业就不能按常规发展,而是必须适应工业的要求,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来源。
——《世界通史》第三编
(1)“农业不能按常规发展”指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保证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来源。
材料二 1953~1957 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企业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下册》
(2)举一例“汽车制造业”的成就。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何意义?
(2)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材料三 1960年与1957年相比,(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7%;工业和农业产值比例由5.7:4.3,变为7.8:2.2。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
(3)材料三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暴露出什么问题?
(3)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4)综上所述,从中苏工业化建设的得失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4)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第三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知识梳理】
一、经济大危机
1.原因:(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2)广大工人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3)出现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2.爆发标志: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突然暴跌。
3.表现:工业产量下降,贸易额减少,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二、罗斯福新政
1.开始时间和领导人: 1933 年,罗斯福。
2.目的: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
3.手段:国家干预经济
4.内容:
(1)金融:通过《紧急银行法》,恢复银行信用。
(2)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3)农业: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
(4)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
5.评价:(1)积极: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拓展与延伸】
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罗斯福采取的措施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经验值得吸取?
1.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
2.经济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3.改革要兼顾人民群众的利益,注意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实战演练】
1.(2019•北京)1932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罗斯福提出下列施政主张,说明他准备( C )
①稳定金融,限制股票、证券发行 ②约束、控制经济寡头
③监管公共事业的控股公司 ④援助铁路运输业
A.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B.通过扩军备战促进经济复苏
C.运用政府权力干预经济发展 D.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2.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
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他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
的成功”主要体现在( C )
A.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B.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C.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D.加强了中央集权
3.(2019•泸州)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且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罗斯福总统也因此受到了美国人民的深切爱戴。这主要是由于罗斯福( C )
A.追求自由、争取独立 B.解放黑奴、维护统一
C.讲求实际、勇于创新 D.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4.(2018·广西贵港)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坝时代。1935年,科罗拉多河上高约223米的胡佛水坝宣告竣工。当时美国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D )
A.恢复银行信用 B.加强政府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
C.限制主要农产品的生产 D.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和消费能力
5.(2018·广西百色)1933 年,美国政府通过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其目的是( D )
A.放任市场自由竞争 B.放宽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6.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以工作机会,通过政府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作,从而促进和重组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下做法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 )
A.修建田纳西河水利工程 B.政府稳定农产品价格
C.政府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D.通过了《社会保险法》
7.罗斯福新政期间,国会与总统高度配合,先后出台了《紧急银行法案》、《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等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授予总统紧急权力。美国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这种现象( B )
A.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扩大了联邦政府与总统的权力
C.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D.削弱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8.(2019•大庆)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地打击。德、意、日法西斯势力迅速膨胀,最终走上对外扩张道路。而美国则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其主要作用是( B )
A.使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B.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与巩固,缓和了危机
C.从根本上变革了资本主义制度,消除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
D.摧毁了法西斯势力,沉重打击了殖民体系
9.改革是发展的直接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1)材料一中苏联“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指的是哪一经济政策?它是哪一政策推行引发危机的背景下出台的?
(1)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二 罗斯福总统在第三任就职演说(1941年)中说:“八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2)材料二中罗斯福总统采取的“行动”是什么?这一行动对西方国家的借鉴意义是什么?
(2)罗斯福新政;意义: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觉醒,正是这个伟大的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在广东视察时的讲话
(3)材料三中“伟大觉醒”以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分析坚持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梳理】
一、二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1.爆发标志: 1939 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欧洲西线战场:1940年德军先后攻占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等国,并攻入法国,直逼英吉利海峡,法国被迫投降,西欧大陆沦陷。英国军民坚持抗战。
3.苏德战争的爆发
(1)开始标志: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
(2)莫斯科保卫战:苏军取胜,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爆发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 珍珠港 。
(2)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
2.建立标志: 《联合国家宣言》 的签署。
(1)时间:1942年1月
(2)地点:华盛顿
(3)签字国:美、英、苏、中等26国。
(4)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5)意义:标志着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正式形成。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和结束
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2)结果:苏军胜利
(3)意义:成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转折点,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2.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3.《开罗宣言》:1943年12月初,中、美、英三国共同发表,明确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4.诺曼底登陆战役
(1)时间:1944年6月
(2)地点:法国诺曼底
(3)交战双方:美英盟军与德国
(4)影响:开辟了 欧洲第二战场 ,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5.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2月
(2)地点:苏联雅尔塔
(3)参会国首脑:美国 罗斯福 、英国丘吉尔、苏联 斯大林
(4)目的:为了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5)内容:①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②决定战后德国由苏、美、英等国实行分区占领;③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④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 对日作战 。
(6)影响:维护了三大国战时的团结与合作,也为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6.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7.波茨坦会议:美英苏三国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重申 《开罗宣言》 的条件必须实施。
8.加速日本投降的事件:(1)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2)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
9.结束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0.影响:(1)性质: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消极: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3)积极: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拓展与延伸】
1.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易错易混点
(1)三次突袭战的影响: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德国突袭苏联标志着二战规模的扩大;日本突袭珍珠港标志着二战范围真正达到世界规模。
(2)几次战役的影响:使德军遭受到了开战以来第一次重大打击的是莫斯科保卫战;二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是诺曼底登陆战;最终迫使德国投降的是柏林战役。
(3)《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而不是《联合国宣言》。
【实战演练】
(2019·江苏宿迁)1.1944年6月,美英盟军从英国出发,强渡英吉利海峡,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与苏联两面夹击德国。此战役是( A )
A.诺曼底登陆战 B.凡尔登战役 C.莫斯科保卫战 D.斯大林格勒战役
2.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国协调了对德的军事行动,会后苏军发动的对德攻势是( D )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诺曼底登陆战 C.凡尔登战役 D.柏林战役
3.(2019·广西贵港)1931年日本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1938年提出“东亚新秩序”,1940年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这些口号的变化反映了( B )
A.国际反法西斯的力量不断壮大 B.日本不断对外扩张,扩大侵略范围
C.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 D.日本国内资源贫乏,陷入困境
4.(2019·广西百色)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其共同目标是( B )
A.建立联合国 B.打败法西斯 C.开辟欧洲战场 D.结束太平洋战争
5.(2018·山东威海 )下表是某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重大事件的整理。其中,关于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不正确的表述是( D )
事件 | 德国突袭波兰 | 日本偷袭珍珠港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德国投降 |
时间 | 1939年9月 | 1941年12月 | 1942年7月~1943年2月 | 1945年5月 |
影响 | 二战全面爆发 |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 二战的转折点 | 二战结束 |
选项 | A | B | C | D |
6.(2019·广西贺州)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占领了长48千米,宽10千米的比较稳固的登陆场,18万人登陆。此战役的结果是( C )
A.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使二战达到最大的规模
C.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夹击中 D.标志着欧洲战事的结束
7.(2019·广西柳州)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均以失败告终的国家是( D )
A.日本 B.意大利 C.奥匈帝国 D.德国
8.(2018·广西玉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明确要求将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士,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的国际性文件是( A )
A.《开罗宣言》 B.《九国公约》 C.《凡尔赛条约》 D.《联合国家宣言》
9.(2019·广西河池选编)合作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主题。下面以“合作”为主题,请你联系所学的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联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他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联盟”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归纳“联盟”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意义:成员国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最终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
(2)为抵抗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所建立的战线名称是什么?这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16课 冷战
【知识梳理】
一、冷战的发生
1.冷战的含义: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 对峙与竞争 状态。
2.原因:
(1)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2)二战后苏联西部边界大大向西推移,还在东欧国家建立与苏联类似的社会制度。
(3)美苏 国家战略 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时间:1947年3月
(2)内容:美国总统杜鲁门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集权统治的力量。
(3)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冷战 开始。
4.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 资本主义制度 。
二、德国的分裂
1.原因:(1)随着 杜鲁门主义 的出台,苏联与美、英、法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2)“柏林危机”爆发。
2.经过:(1)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西德)。
(2)1949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 民主德国 ”(东德)。
3.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1.“北约”的成立
(1)时间:1949年 (2)主导国家: 美国
2.“华约”的成立
(1)时间:1955年 (2)主导国家:苏联
3.影响:美苏双方互相敌对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 两极格局 最终固定下来。
【拓展与延伸】
冷战背景下的新中国外交
1.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20世纪世界的重大事件之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2.新中国面对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4.1954年新中国与印度、缅甸两国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5.1954年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6.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把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的政策彻底失败。7.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由敌对开始走向正常化,对中美关系、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实战演练】
1.(2018·江苏连云港)某同学学习的下列历史事件,其共同主题是( A )
①杜鲁门主义 ②马歇尔计划 ③建立北约组织 ④成立华约组织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霸权主义的推行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区域集团化的加快
2.(2019·广西柳州)小强对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别感兴趣,收集到以下三幅图片,他感兴趣的是( C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全球规模的战争 C.美苏“冷战” D.美国的崛起
3.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1948年后,美国好莱坞拍摄了以苏联对美国威胁为主题的《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电影。这反映的现实背景是( B )
A.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B.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C.同盟国与协约国的较量 D.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4.冷战开始后,美国在军事方面建立的组织是( C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大西洋公的组织 D.华沙条约组织
5.“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攻击对方的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等。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冷战不是战争,两极相互对峙 B.冷战两极均衡,达到相对稳定
C.美苏对峙时期,世界相对和平 D.美苏兵戎相见,人民死伤惨重
6.(1945年5月9日晚)就在莫斯科欢庆胜利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加横线的两个“战争”分别指( C )
A.一战、二战 B.冷战、二战 C.二战、冷战 D.二战、朝鲜战争
7.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材料反映了( B )
A.美国宣布将参加一战 B.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C.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美国经济出现了危机
8.二战后德国分裂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B.波茨坦会议的决定
C.“柏林墙”的修筑 D.美苏两个大国的冷战对峙
9.世界格局是指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经历了多次大变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战胜的一方是哪个集团?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国;协约国集团。
(2)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怎样的世界“新秩序”?其中哪些条约直接损害了中国利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
(3)二战后,出现哪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
【单元回眸】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